從“安全”至上的角度出發,即便將大多數中小客車企業排除在外,也並無不妥。
新年伊始,當大家還沉浸在春節團聚的天倫之樂中,美國便給中國零部件產業敲了一竹杠,聲稱將對輸美汽車零部件實施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包括對引擎、汽車電子設備、輪胎等相關產品。這也讓商務部不得不在發出緊急風險警示,提醒各汽車零部件企業做好預防措施,從而也讓中美之間的貿易再度迎來“多事之秋”。
據美國議員表示,美國現在有50個聯邦州,共有160萬個就業崗位直接或間接來自汽車零部件和輪胎製造業,從2000年以來,已經喪失了40萬個工作崗位。
然而,事實真是美國政府所說的一樣嗎?其實,中國零部件並未導致美國政府所說的貿易逆差。仔細分析便會發現,這次美國政府叫囂的根本原因,是奧巴馬政府在大選之年拿中美貿易說事,作為拉票的工具。相關統計顯示,在我國零部件產業出口中,合資、獨資零部件的出口量占零部件出口總量的30%,出口額占零部件出口總額的70%;自主品牌企業的出口量占出口總量的70%,但出口額占零部件出口總額的30%,絕大多數是中低端產品。並且,合資、獨資企業的零部件產品主要出口到oem市場,自主品牌企業主要出口到售後市場。
其實,這並非美國政府第一次向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下手。早在2009年,美國政府便對我國輸美輪胎實施了“特保”,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第一年的稅率為35%,第二年為30%,第三年為25%。
而這一次,美國製造業聯盟則將矛頭擴大,對準了我國整個零部件產業,想一錘子打死整個零部件產業。可以說,中美關於汽車零部件的貿易戰規模已經全方位的提升。
從中國零部件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麵臨部分國家“雙反”調查,可以說是其成長過程又一次必需邁過的坎,是其成長之煩惱。要想從根本上避免這種“欲加之罪”,就是要盡快實現“由大到強”。
最近10年,便是中國零部件經過培育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擁有了一定的技術條件,處於“由小到大”的發展階段,發展模式較為粗放。而這一階段的產品特征是物美價廉,競爭力強,容易對原有的行業格局造成衝擊。
這種模式,在現在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發展疲軟的情況下,必然會成為對方的說辭。如果未來要擺脫這種貿易摩擦,我國零部件產業則需要繼續提高技術水平,強化品牌意識,提升產業的整體水平,同時,強化對出口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理解,提高對外貿易手段的靈活性。
- 分享: